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害怕对父母坦白自己的生活 | 席地而坐 Vol.1

宗城 宗城的小黑屋 2022-05-30

©电影《吉祥如意》



在春节返乡之际,我们聊起了返乡与家庭的话题。当有人因为疫情防控回家艰难而怨声载道时,也有的人庆幸自己有了正当理由,不必春节返乡。这背后,不仅是横亘在父辈与子女间的代际矛盾,也是一代人生活经验的巨大差异。

 

本期“席地而坐”,我们试图呈现的就是差异本身。当我们谈论这一话题,不仅要考虑到温情脉脉的家庭,也要考虑到,那些与父辈有着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冲突的人群。有时候,我们的感情、家庭生活是用谎言来堆积的,我们所谓的理解其实很难达到真正的理解,而是用谎言维持的一种体面的理解。在一些表面问题,我们可能跟家人达成一种和解,可是在不可调和的代际问题,你只能选择去隐瞒。

 

在本期播客,我们也谈到性别、地域等元素造成的家庭差异。以及亲密共同体在今天的重要性。呈现差异,理解差异,正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说:“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拥有你的优越条件。”










主持

         夏周:求学上海、漂地未知

嘉宾

         宗城:假装在北漂

          一静:真的在北漂

          肖瑶:四处漂流的广漂

          子渊:或许是真的北漂





  • 03:44  为什么春节不想回家?

  • 08:13  中国式家庭擅长把矛盾隐藏在温情脉脉的话语中

  • 16:25  喜欢回家是因为家庭带来归属感

  • 22:38  说服家人的最好方式是向他们证明“你其实过得很好”

  • 27:31  少数或者弱势群体本身很难过得好

  • 30:21  漩涡中人现身说法

  • 35:41  用隐瞒去处理不可调和的代际矛盾

  • 38:10  我们的同辈人其实也在分化

  • 40:47  症结是否在于社会价值评判体系过于单一?

  • 47:13  我们似乎总要「还乡」才算圆满

  • 53:47  不同性别受到的压力侧重不同

  • 55:19  和解叙事的可疑:总要到生离死别才和解

  • 59:09  当代人从宗族羁绊脱离之后,何去何从





对谈节选,阅读约需10分钟


夏周:今天之所以想和大家聊聊“春节返乡”的话题,是因为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多地政府发布了与疫情防控有关的政策。比如,一些地区要求返回农村过年人员需要核酸检测、居家隔离观察。有若干省份甚至干脆一刀切处理,返乡一律需要出示核酸检测。有网友因此调侃:“小时候,乡愁是一张船票。长大了,乡愁是一份核酸检测证明。”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本身就不太想回家过年的年轻人来说,疫情却为“不回家”提供了正当理由。那么,各位今年会回家过年吗?如果不想回家,原因又是什么?
肖瑶:或许我们可以把回家和过年分开来看待,至少在我看来,这两个概念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矛盾,心情也很矛盾:一方面,这几年过年这回事儿好像越来越没意思,年味越来越淡,会觉得越来越无聊。然后因为我们家人很少,但大家每年都想极力营造出一种很热闹的氛围,感觉他们很吃力,待在一起的时候很有压力,怎么会变得这么复杂呢?但话说回来回家,肯定又是有必要的。只不过人们习惯了要在过年的时候回家,这就像一种公式。
夏周:你是从什么时候觉得小时候那种过年的氛围消失了,不想回家过年的?是你出去上学之后吗?
肖瑶:我7岁以前都是在县城生活的,和外婆单独生活,小地方往往年味还会稍微浓一点,长大后才搬到省城,然后过年就经常要两地跑。不跑的话就只剩下我和我妈两个人,会显得更冷清。而且其实这是很多人的常态,一般中国人,就是说年轻一代,可能过年会要回父母两边两个小家族,但我从小到大就就只有我妈这一边一个小家,所有人都到齐,最多也就七八个,不是说我不喜欢他们,我只是越长大越觉得,原本其实不经常交流走动的亲人,到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围着一小块桌子强行聊天,美名曰为了联络感情,但这种公式化的场景有些窒息:你必须对每个人笑呵呵地,只要稍微离开那块临时搭建起来的中心地带,就显得冷血冷漠,然后每个人都会互相打量,互相有问必答,我觉得这不像联络感情,更像一种被亲情包裹的刑场,一种拷问。真正的喜怒哀乐,其实很难在这些人面前表露分毫。

宗城:现在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的普遍状况是年轻人大量外流。剩下的人表面说是亲戚,其实你都不认识他们,我跟他们握手,我爸妈在握手之前跟我悄悄说,这是你的谁,你跟他问个好,我们尴尬而不失礼貌地握手了之后,又彼此回到了自己的空间里面。 我回农村其实有点像是走一个例行程序。我爸妈会觉得农村是他们的故乡,但我是从小在湛江赤坎的市区长大的,我心里的故乡反而是市区那个地方,这样我跟我父母对故乡的认同感其实有了一层断裂,导致了我很难对农村这个故土产生共情。我现在去农村,反而是带着一种观察的视角,倒不是说农村是我的故乡了,我感觉我们对故乡的认知和父辈其实是有断裂的。 
图源:Pexels

肖瑶:或许我们可以把回家分为“回家庭”和“回到故乡”,刚听宗城发言忽然想到这一点,有些人回家可能就只是回到家庭里面,但还有更多人的“回家”,其实是回到一个建立在整个乡村家族,彼此纵横连接的故土里,两种氛围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比如对我而言,回家就是回到一个——十几年来都极其冷清,小规模,安静的屋子里而已,但一到过年,就会出于传统、习惯甚至是同情,许多人挤在一个屋子里,互相审视互相诘问……也可能是我对亲戚比较淡漠吧,一口气见这么多人真是一种压力。
夏周:如果亲戚坐在一起聊天,他们的谈话内容会不会让你有一丝抽离,或者不感兴趣? 肖瑶:我觉得在真正的亲密与信任状态下,聊天不应该是一个特地被安排的事,比如在一个家里,想说什么就自然而然地交流了,完全不应该有什么阻碍,但过节这种仪式性的场所,大家就会觉得一定要面对面,找个地方找个时间专门唠嗑。这反而会让交谈变得像应酬。
宗城:我小时候也很讨厌两件事,一个是走亲戚,一个是和那种跟我不熟的人一起的年夜饭。但后来我觉得也可以去尝试,为什么?因为我会发现其实今天我们普遍生活在一个疏离的淡漠的状态里,其实淡漠是我们的舒适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会想关心那些亲戚,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想跟他们聊天,但是虽然表面上我们说我们有很多回去的机会,可是就以我为例子,我一年就算包括国庆节,我也只能回两次,我真正见到那个亲戚也只有一次。再加上我之前通过我父母了解到,在我爸大概是1998年左右的时候,他曾经得过一次结肠癌,那个时候很多亲戚他都帮过我们家,我们家的亲戚是这种状态,他虽然跟你说话,你会明显感觉他跟你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但是真的帮忙的时候还是这些亲戚他会帮你,就我们家的那个氛围还是那种乡土社会亲戚间互帮互助的,这个时候其实会让我对他们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夏周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确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但我觉得代际之间无法弥合的价值冲突可能会在春节这样的节点爆发。如果你平时在外上学或工作,其实你没有太多的机会跟家里人,或者亲戚进行交流。所以当你难得回去一次的时候,很多矛盾就会浓缩到一起。 我过年回家的时候,很久不见的亲戚就会问我想要找什么工作,以后是想要继续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生活相对安逸的家乡。然后他们会劝导你遵从他们觉得比较好的生活方式。比如说,他们会让你去考公务员或者老师,告诉你身边当了公务员或者老师的人,生活有多富足和安逸。当我不想按照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时候,这种劝说就会在无形之中造成一种压力。这可能是让我不太想要过年或是走亲戚的原因。
肖瑶:我前几天去看大鹏的《吉祥如意》,是部口碑评分都很好的电影,我也相信它很棒。但很惭愧,看到大约三分之二时的一个场景,我实在坐不住了。电影里那个东北家庭,挤在一间屋子里,围坐在炕上,然后忽然吵了起来,彼此推诿、诘问,但又字字透露着“为你好”“为这个家好”“我们是一家人”这样的态度……我觉得实在是好压抑,喘不过气,简直如坐针毡。也许有点矫情,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触动到了哪根神经,那种场景给我的感觉——就像动物园一样,家是动物园,人在家里变成了动物,回归到一种最原始的、粗暴的群居状态,欲望和脾气也全部展露。跳出电影,会发现很多家庭——包括我自己的家庭,明明其实存在着许多矛盾,明明大家其实并没有这么和谐,但每个人都要作出一副家和万事兴的样子,家庭成了回避矛盾的代名词,因为“一家人”嘛,三个字大过天,但不去面对那些人情矛盾、纠葛就真的不存在吗?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团火,但又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家里内部都这样,一个人活着得多累?春节,就可以把这些矛盾全部抹平,“大过年的什么都不要说”嘛,什么矛盾、困难,都不要去面对,面对家人都要一团和气的,很压抑。
宗城:我觉得中国家庭的一个常态就是他会把矛盾给隐藏在温情脉脉的话语里面,包括我看《吉祥如意》的那场戏,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农村并不是那种淳朴善良的景象,而是大家都有自己的计较跟就是他是既有牵挂,但同时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只是他不想撕破脸皮,所以平时表现出一个每个人都去关心那个人的状态,可是其实大家内心里面又觉得那个人是个包袱,又想把他丢出去,他是把这种残酷的一面包裹在他温情脉脉的话语里面。 



©

《吉祥如意

包括我自己每次回家我都会感觉得到,其实宗族表面上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存在,但是对我的父辈来说,更切实的利益是宗族能够给他给予一种庇护,或者说一种利益输送。这个往小了说是你的小辈找工作,亲戚可以帮你一把,往大了说,你得重病了,你的亲戚也可以跟你互通往来,那怎么维持这个宗族的情感,就是大量的饭局。对他们来说,这个饭局成了他们维护自己人情关系的一种手段。 我每次回家我就跟我妈说,你为什么老是去饭局,然后我妈说你不懂,这是人情世故,你必须要去的。其实我发现我父辈在家里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今天一个亲戚摆酒局、摆饭局,他们去捧个场,他们还要等到春节后,他们还要自己去倒贴钱包、红包,就自己去倒贴,赚个热闹,可能到了后面别人再摆酒局了,别人又把红包送过来,就是说这个仪式变成了其实最后你是送了钱,别人要把钱送回来,但是在这一送一返之间,表面上他们看起来就建立一种联系在里面,而这种联系背后其实有很现实的利益考量,所以我感觉其实宗族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的样本,就是那种对中国的社会生态有一个更刺骨的了解,就是在这种温情脉脉的话语下,每个人的算计跟打量。 一静:我对回家过年不是很排斥,我回了家之后,我真的可以放下这个心,不求他们必须理解我在想什么,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而可以去探讨一些我平时跟朋友不会去聊的,关于生活本身的东西。我喜欢家庭和喜欢回家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给我一种特别确定的安全感,不管你什么样,它都会不放弃你,它都会在你身边,它都不会觉得你不好。
子渊:我还是先从过年讲吧。因为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记得是在差不多不到20号的时候,然后我妈主动微信跟我说,今年咱们那边政策比较严就不要回来了。当时我还挺震惊的,因为毕竟今年那个时候我正在想要不要以疫情这个理由,留京过年,当时既然我妈这么说了,我就等于是拿着这个当挡箭牌,在这边安心的准备留京过年了。 我是一个业余会对传统文化比较关注的人,本来我每年过年其实还是蛮开心的,因为像画年画,给他们写对联这些事情只能过年的时候做。本身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我特别不喜欢过年的时候回家,因为我们家亲戚倒也不是说他们做了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但主要就是应付起来很麻烦。 因为我们家在一个油田上,本身工业化形成的聚落就不像传统那样重人情味。我们这边可能父母走得更近的不是亲戚,反而是他们的朋友,就是他们当时一起来油田早期的战友,亲戚当时都是从家里带过来的。可能本身我父母很尊重我的观点,他们就会不停的踩我,我跟他们的交流是感觉得到尊重的,但是在家里就很迷,不论是我姥姥那边还是我奶奶那边,我都是老大,我还要一方面照顾长辈的情绪,一方面照顾他们带来的熊孩子的情绪,这个过程其实消耗特别大。 其实之前有两次都是我自己在外面过年,父母也能理解也能支持。反而是我的亲戚对这个事情就觉得你作为一个山东人你要回家,不然的话人家都会觉得你们家过得不好,他们对这个事情很在意。因为刚才我也说到了,像油田整体上他们建立的基础就是一个工业化的基础,所以整体上可能就是跟人更亲近,包括就是有事情需要帮忙的人都可能是朋友更接近。 而且,因为大家都是从全国各地迁到这个地方的,所以你说每年过年我回哪呢?到底是回我20多年生活最多的油田这片,还是跟着我爸一起再往他的故乡走呢?或者因为我父母他们这几年也是接近退休了,就跑到海南常年在那边住着,还是我再回到海南?我对海南更没有什么情感基础。 我觉得事情本身就是一个挺麻烦的事情,所以就不是很喜欢回家过年。今年又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因为疫情的问题.我女朋友她也不准备回家了,所以我觉得就是难得有一个机会能让我们这种还不太敢往家里公布的人,一起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春节,于是坚定不回去了。差不多就这样了。
一静:我觉得大家族也是一个样本,平时我们跟父母只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大家庭里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是怎么相处,其他家庭的夫妻、亲子之间是怎么相处。对我来说,无论是过年也好,或者家庭聚会也好,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现在我对理想中家庭生活的想象,很多不是我父母带给我的,而是这些亲人带来的,他们是我很好的榜样。 在我有记忆以来,每周六的晚上都会去姥姥家吃饭,这个习惯一直从我小学的时候延续到现在。现在虽然我们4个孩子已经不在家乡生活了,但是我的姨姨们他们依旧每周去看我姥姥姥爷,陪姥爷打麻将,一起吃个饭。所以从小我就对于家庭生活有一种向往,觉得家庭是一个很温馨的,互相关爱的,可以带来很多乐趣,彼此陪伴的一个场所。 
©
《舌尖上的新年

每年过春节的时候,爷爷家那边的聚会大概有六七十个人,就像婚宴一样。开始的时候,爷爷他们那一辈有5个兄弟姐妹都在世,大家是因为老人们的存在聚在一起,也抱着一种互相走动,资源置换的心态。慢慢时间长了,走着走着也真的走出了感情,到现在一直维持这个习惯。 具体到我自己,我会觉得他们是有真心想要去帮助你和关心你的意愿的。我也会跟他们讨论工作或者理想,他们可能最初也会不理解,会提出其他的观念。后来慢慢他们感受到我过得很快乐,我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他就会因为想让你过得好而去理解你在做什么,理解你为什么这么选择。 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数都是跟我价值观一样的人,回家这个过程反而是让我去了解另一类人的生活,听到另一种不同的声音的机会,也纠正了我很多比如说之前对于所谓公务员或者是所谓体制内的人的刻板印象。我发现他们虽然就是身处体制内,但是他人仍旧不断地在成长,不断地在接受新事物。 第三个,我觉得家人的好处就在于他真的不会抛弃你,他也不会害你。有时候我会觉得,哪怕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或者很好的恋人,你觉得他是你这个世界上最重要、最信赖的人,他还是会走,他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你,但是你的家人(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在他活着的时候离开你,这给了我很大的安定感。 我跟同辈的兄弟姐妹处得也非常好,哪怕没有家庭聚会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也会私下里单独约聚会或者是一起出去玩。所以整体上来说,家是我情感关系的巨大的填补,教会了我很多所谓“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之类的互相包容和无条件的理解。
夏周:所以说你能和家人相处非常和睦,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有一个非常开明的家庭氛围,比如说他们能够真的去尊重你的选择,哪怕他们内心可能觉得这不是最适合的,但他们还是愿意去听你的想法。但如果缺乏这样开明的环境,过年还是会造成一种压迫感。就像有些人觉得自己在外原本是一个“进步青年”,一回家就变成了“问题青年”。
一静:我觉得有的,但是还是回归到感情,只要你能向他们证明你其实过得很好,他们的态度还是会慢慢的软化下来。你们可能有过争论,有过彼此不理解,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你抱着真诚沟通的意愿去跟家人讲的话,他会比一个陌生人更能听得进去你的话。
宗城我是感觉现在的讨论有几类其实是被遮蔽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刚刚的讨论有几类群体没有被考虑进去?我举几个例子,比如LGBTQ群体,比如社会上的失败青年,像没有找到工作的,父母也不认同他职业选择的这类型青年,甚至像三和大神这样的人。 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怎样的人不太会有返乡的困扰?做出了主流认可选择的人,他的选择在他父母的认知里面是属于功成名就的,或者至少是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他考进了国企,或者他是一个名校的博士,出来后有个非常体面的工作,那对他来说回乡、父母的唠叨其实都是可以忍受的,因为他们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但是如果你是一个LGBTQ群体,你的父母又是一个在婚恋价值、性别价值上非常主流的人。我们想一下,我们有可能在问题上达成共识吗?实际上大部分的情况是不太可能的,在江浙沪等一线地区的开明家庭,他可以接受你的子女是同性恋、泛性恋等等。但是在更广大的重男轻女的地方,比如我们广东的潮汕地区、粤西地区,如果你跟你的父母说你出柜了,那今年你就不要想着过一个好年了。又比如说你跟你的爸妈说,妈我自由职业了,那你也不要想着过一个好年了。所以我是觉得咱们讨论这个议题还是得考虑到这种不可调和的问题。
子渊: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其实我个人小家庭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小家庭,我的父母整体上也是刚才一静讲到的是可以给我安全感的。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主动和他们提这些事。我父母现在知道我在北京,知道我有一个关系特别好的女生室友,因为山东那一带的固定思路,好像一般我讲这些他们也不会往那边想,他会觉得两个女生之间能发生什么?甚至我妈每次跟我视频的时候,还会说你朋友最近怎么样,最近找到工作了吗?我给你们再寄点吃的吧……可能会谈这样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我也不太敢明示出来,因为我怕万一事情真的明示以后,我20多年和他们建立了的美好的亲情,就会出现变动。 至于家里亲戚根本不敢说的,因为毕竟我现在在家里的印象是一个年近30一直在读书,没有对象,没有体制工作,好像还在私企里干活,听说一直在挣钱,但好像也没有给我的亲戚们带来直接的实惠。 另外一方面,因为可能我从小一直是在读书考学,他们之前对我的印象和期待都是能领着家里的孩子一起努力读书上进,最好大家都能一起进体制一起过上幸福生活的一个长女的形象。所以为了满足他们的预期,我肯定不可能把这个关系直接明示给这群人的,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在试图解决,但是感觉短时间之内是不太可能得到答案。刚才说到了家庭里家人给你的安全感,但我觉得家人和亲戚还是有区别的,如果在一个大家庭里,我姥姥他们家目前比较和谐,因为他们人比较少,大家互相照顾的都比较好,而且家长都在,面子上维护的还不错。 到我奶奶家那边,本来也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我小的时候跟我叔叔、我姑姑他们都非常亲。但是在差不多10年前,我爷爷有一天突然脑淤血了,在床上瘫痪了三年左右。后来差不多三年多才去世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觉出来,当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长大了,另外一方面是病情的确是有影响的,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感觉出来我叔叔和姑姑他们的算盘打到明面上了。之前他们可能在我爷爷和我爸他们的维护下,整个家庭还比较和谐和睦,到那个算盘打上来以后,真的显得很不好看。随着这个事情就一直往后发展,到后来我爷爷去世以后能感觉出来这一家凝聚的力量已经消失了。 我们家,本来是我爸带着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后来那一年我大姑突然得直肠癌了,也是突然就去世了。完了以后这一家现在的感觉就是非常淡漠,包括原来可能他们问我生活是真的在关心,现在感觉有点在试图给自己不争气的孩子找一个坏典型把他们比上去,这让我就更没有跟他们交流的欲望了。 可能我跟他们的对话最多只是维持在一个你说的对、你说的开心就好这么一个状态,我也不希望他们去理解我,或者我也不去辩驳他们让我赶紧找个男朋友赶紧结婚这样的话题。但其实内心就非常的不适,因为每次回到家里以后就开始进入被迫表演的状态,所以整体上我还是希望能在春节以后,跟我父母单独共处一段时光,而不是在春节期间,大家都被迫围在一起来讨论这些话题。
宗城我感觉中国人的感情、家庭生活是用谎言来堆积的,或者是说这个世界上的家庭生活,我们所谓的理解其实很难达到真正的理解,而是用谎言维持的一种体面的理解。在一些表面问题,我们可能跟家人达成一种和解,可是在不可调和的代际问题,你只能选择去隐瞒。 我看《吉祥如意》,还有看以前李安的电影,像《喜宴》,像《饮食男女》,我一个感触很深的点是,其实人长大了之后,他会意识到代际之间的共情虽然可能存在,但也只是一瞬之间的。而你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面对隐形的但是巨大的无法跨越的鸿沟,你不会真的愿意跟你的家人耐心的解释为什么自由职业,为什么LGBTQ的问题。在今天合理甚至可能比你说的坐班制生活,或者说一种常态的异性恋的生活,没有高低之分的,这些在道理上都OK,但你回到家如果跟他们谈,他们都会坚决的说不行,没有商量的余地,或者说你这个东西我们就不允许,你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高墙横亘在这里。这时候你是不愿意再付出那么多的心力来去跟他们纠缠这个问题,因为你发现父辈的生存经验也是用他一辈子的经验来巩固的,这个时候你怎么可能指望你一个小小的返乡,就能够让他们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经验,其实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更令我感到细思极恐的是,表面上看起来我们觉得这些问题只会在上一代存在,我们会觉得我们这一代从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我们好像在这些问题上更加有包容力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会发现,当我们这一代人走上了社会,慢慢成为社会化的动物之后,在我们身边乃至整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能慢慢体认父辈的价值观,他也在慢慢的潜移默化的遵循着。 比如说他会用一个充满履历的视角来打量你,来衡量你是社会上的成功者、失败者、体面的人,还是说不值得他花太多时间的人。当他进入了婚姻,进入了家庭,他会劝你说还是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比较好,你还是怎么做比较好,慢慢的他会变得越来越说教,他会越来越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来衡量你。而为什么他可以这样做?因为他在进阶过程中成为了被社会接纳的,他的生存经验导致了他更默认社会的权力结构。 可是另一边是没有被社会接纳的人,他成了无法跟对方达成共识的一方。我就会发现实际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群人是被分割开来的,而这个分割会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因为我们的经验不可逆的发生了分裂。于是你有没有发现,实际上我们现在都可能已经很难理解00后乃至10后他们在想什么。你可能现在觉得父辈不理解我们,可是我们何尝理解杀马特,何尝理解了00后乃至更年轻的一代。 
©
《四个春天

夏周那其实说到底还是价值评判体系的单一,以及不同的人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同温层,没有办法真正形成理解。所以分歧还有隔膜不仅仅存在父辈之间,也存在各个群体之间。你之前说要把返乡分两类看,一类是不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的,比如说那些本身就遵循父辈的价值体系的人。另外一类像是社会所说的“失败青年”。我记得几年前《新周刊》做过一期“不想过年”的专题报道,把“失败青年”形容成卡夫卡《变形记》里面的格里高尔。比如你春节回家之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甲壳虫,你可能隔着房间就听到你的父母在为你担忧,抱怨你为什么没有像他们所想的那样成功。 有的时候中国人还喜欢说“衣锦还乡”,但是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很难做到真正的“衣锦还乡”。考虑到房价之类的压力,你的家里人也许不会认为你真的能够在大城市稳定下来。哪怕你留下来,你也会受到学区房之类的困扰,生活压力可非常大。假如你不能够稳定,他们还是会觉得你在外奋斗是不成功的。所以个体还是会怕被询问挣了多少工资,催婚、送礼。
一静:父母真的需要你衣锦还乡吗?他真的需要你成功吗?我有的时候会觉得亲情是更朴素的东西。我记得我第一次去看《四个春天》的时候,那个父母就是特别朴素的两个人,他们也没有什么文化,这个孩子在当时拍这个片子之前也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他也没什么工作,回家拍父母,父母也不知道他拍了用来做什么,但是你从他们的相处中,你明显就是能感受到一种很浓郁的亲情。我们可能也要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的长辈,才会跳脱出个人主义的局限。
肖瑶:在一静的观念里,可能家就是一个温情的地方,它的确是应该充满爱的地方,但是要看我们怎么去定义这个“爱”。看到父辈们一代人一代人这样生活下来,我会感觉到一种恐慌,我不想像他们一样,这样过一辈子,但他们又很不能理解我想逃避的心情,家人之间的确应该互相照顾互相理解,但能不能不要用打着为你好之名的照顾覆盖了一切,抹平了一切。阳光猛烈,有时候我需要一块阴影。 夏周:我觉得有的时候,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重要。和家人发生观念上的冲突,内心带来的失落与跟同辈人之间的不理解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的价值观和同学、同事发生冲突,被他们用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打量,我大可以选择不跟他们相处,因为我可以选择自己的交友圈,在那个圈层里,我有理解我的朋友。但是我不可能和家人分开,所以我内心还是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可以有一丝安慰。因为是真的爱他们,所以也希望他们可以真正理解我们,不需要有“退而求其次”的隐瞒,我内心会觉得如果没有谎言就好了,如果能够真的相互理解就好了。我会有这样的一种期盼,哪怕知道这并不可能实现。
肖瑶:所以昨天看《吉祥如意》我就会在思考,对中国人来说真正的无论是说孝心也好,什么道德良知等等拔高一点也好,只能是回到乡土才能算是完整的一个人吗?我们能不能建立起另外的新的和家人相处沟通方式,无论你去追逐自己的多大层面的东西也好,最后可能你还是得回去才可以,否则于情于理都会受到谴责。
宗城:肖瑶跟一静,乃至我们之间观念的差异,折射出来的是一代人的不同家庭成长经验,是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家和返乡的认知的。像一静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有爱开明的家庭里面,家会给她一个温暖的感觉,然后像肖瑶她的成长环境实际上也会影响她对家的观感所在。我自己其实想到的一部影视剧是《隐秘的角落》,你想如果我们站在朱朝阳的角度,他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母亲对他有极为强大的控制欲,甚至原生家庭已经到了一个令作为子女的我们感到喘不过气的时候。那么在这个家庭里面,我到底是选择和解还是选择逃离?你会发现有的时候当我们还能提出和解的时候,是因为你这个家还有开明的空间,可是当另一部分,他不得不逃离的时候,也许并不是没有想过和解,而是真的已经没有办法了,所以我觉得这一期呈现了我们观念的差异,这背后是经验和成长地域的不同。
肖瑶这种家庭内的差异,性别其实也造成了一定区别对待。如果一个男生到了30、40不结婚,可能家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但如果女生到了30都还没有结婚,家里乃至整个父辈群体都会觉得,你这个女人怎么样。性别的差异就是很具体的东西。
夏周:其实在一个传统的婚恋观占主导的社会里,男生也会遇到催婚之类的困扰。比如说一个男的到三四十岁不结婚,大家也会认为他是一个光棍,只是相对来说会比女生少很多,但是也不能说没有。 肖瑶:不得否认,在这方面家族对男生的宽容度要更好一点。
子渊:男生可能问题集中的不是婚恋问题,比如说社会经济,就是你要有房,你要有一份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如果做自由职业,这是不可以被允许的。
宗城不是,你有没有发现和解确实有个很暧昧的地方,就是我们只能等到父辈快去世的时候才和解。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必须等到父辈快去世的时候才和解。
夏周:因为想要珍惜它。
宗城因为什么呢?因为人死了他就开不了口了,就不会吵架了就是你会发现中国很多趋势,或者说世界上很多趋势就是和解都发生在温情脉脉的外衣之下。你自己想背后有没有一种细思极恐的东西,你想一下为什么你不在30岁的时候很着急?因为你如果是一个女生,你30岁爸妈催你结婚,催你生小孩,必须要与男生结婚,你这个时候跟我说,我要跟你和解,你做得到吗?你做不到对吧!但是如果他们已经白发苍苍,等你回到家之后,发现子欲养而亲不待,最美好的时光都过去了,还有愧疚的心情。你又想到我爸妈现在这个身体状况怎么样?是时候到了和解的时候,在这背后,我的意思是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这种事实。虽然我们也知道它的暧昧所在,这种家庭和谐背后是一层残酷的底色。



由于内容过长,我们只节选部分推送,要阅读完整版,可添加微信:czc1566,备注“席地而坐”,这是一个付费内容群,包括内部分享资料、每一期的完整版速记和录音。更多内容,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和小宇宙账号“席地而坐”,以及微博“阁楼上的宗城”



【本期提到的书籍、影片】

大鹏《吉祥如意》

李安《喜宴》

李安《饮食男女》

卡夫卡《变形记》

陆庆屹《四个春天》

辛爽《隐秘的角落》


【本期使用的音乐】

Leonard Cohen《Going Home》

Ennio Morricone《Farewell to Cheyenne》


  文字 | 宗城、肖瑶、一静、子渊、夏周

  编辑 | Xiao、小琦

  校对 | 王甜甜、Horatio

  剪辑 | 空心菜

  视觉 | 野生朵






READ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